白鸛(學名:Ciconia ciconia)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成鳥具細長的紅腿和細長的紅喙。僅有兩個亞種,大小略有不同。嘴長而粗壯,在高樹或巖石上筑大型的巢,飛時頭頸伸直。白鸛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鳥,常常在屋頂或煙囪上筑巢。為食肉動物,其食性廣,包括昆蟲,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qū)。一夫一妻制,但非終生。雌鳥通常每年產(chǎn)4枚卵,孵化需33-34天,58-64天后出巢。
分布于歐洲,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qū)或印度次大陸等熱帶地區(qū)越冬。在歐洲,白鸛有“送子鳥”之稱,被認為是吉祥鳥。白鸛是德國的國鳥。
白鸛為大型鳥類,體長90-115厘米,翼展195-215厘米,體重3000-3500克。壽命26年。翅膀長且寬,可滑翔。飛行時,脖子向前伸,腿向后伸,超出其尾尖。與其他鸛鳥類似,其腿、頸和喙都非常細長。羽毛主要為白色,翅膀處具黑羽。主翼羽、副翼羽、初級覆羽、上翼大覆羽、肩羽、小翼羽為黑色,具綠色或紫色光澤。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內(nèi)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nèi)逐漸轉為黑色。前頸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期間能豎直起來。鳥喙為紅色,喙形較直,不向上翹,嘴基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眼周、眼先和喉部的裸露皮膚均為黑色,虹膜為褐色或灰色,眼眶周圍的皮膚為黑色。成鳥腿為鮮紅色。雌雄兩性在外觀上完全相同,只是一般雄性體型大于雌性。幼鳥羽毛淺棕色、灰暗,鳥喙、眼周、眼先和喉為黑色。
白鸛主要棲息于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點,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會避開高大的野草和灌木叢生的地區(qū)。
白鸛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jié),常集成數(shù)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屐輕盈矯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于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上空飛翔盤旋。在地上起飛時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離,并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飛起。飛翔時頸向前伸直,腳伸到尾后。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性機警而膽怯。如有入侵者,常表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恐嚇行為。即通過上下嘴的急速啪打,發(fā)出一種“嗒嗒嗒”的嘴響聲,并伴隨著頸伸直向上,頭仰向后,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一系列行為動作。
單獨或成對漫步在水塘岸邊或開闊的沼澤草地上,邊走邊啄食。有時還長時間地站立在地上不動。性情溫順,活動時沉默無聲,是一種較為安靜的鳥類。但在繁殖期間或者受到入侵者干擾時,也能通過上下嘴的急切拍打而發(fā)出一種“嗒嗒”聲。它的食物主要有蛙、蝌蚪、蟾蜍、蛇、蜥蜴、蚯蚓、蚱蜢、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和昆蟲幼蟲,有時也吃鼠類等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卵等。常單獨或成小群覓食,在食物豐富的地區(qū)也常集成大群覓食。覓食主要在白天,也有時在有月亮的夜晚覓食。覓食方式主要是還過視覺。覓食的時候身體前傾,頭頸向前伸,輕盈而緩慢地大步行走,找到食物后迅速用嘴捕獲,有時也在水中通過觸覺探測覓食。飽食后常站在地面上休息,有時也將嘴插入前頸下面的羽毛中。 在水中覓食時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的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著的嘴插入水中。除吃動物性食物外,偶爾也吃少量植物葉、苔蘚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以及沙粒和小石子。
白鸛是遷徙性鳥類,主要遷往熱帶非洲和印度次大陸一帶越冬。遷徙主要依靠上升的熱氣流進行高空滑翔運動,從而可利用很少的能量,進行長距離遷徙,因此常常避開廣闊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經(jīng)過時,也要尋找最為狹窄的地方通過。遷徙的時間大多在上午至下午天氣最熱的時候,每天遷徙的距離可達100-200公里。在地上起飛時,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離,并用力地煽動翅膀,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后才能飛起。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向后,遠遠突出于尾羽的外面。既能煽動兩翅進行鼓翼飛翔,也能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高空滑翔,特別是遷徙期間,在進行鼓翼飛翔時兩翅煽動較慢,顯得從容不迫,并常常和滑翔交替進行。兩翅鼓動速度為每分鐘170次,飛行速度達每小時40-47公里,飛行高度可達1600米以上至3600米的高空,在遷徙期間甚至出現(xiàn)在43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空。從歐洲繁殖地遷往南非越冬地,最遠的遷徙距離往返可達20000多公里以上。在德國曾經(jīng)記錄到一只25歲的歐洲白鸛,在一生中總計遷徙了大約500,000多公里的距離。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遷離繁殖地,春季于3-4月離開越冬地。遷徙時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只以上,最高記錄為21000多只。
原產(chǎn)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博茨瓦納、保加利亞、布基納法索、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中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科特迪瓦、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亞、愛沙尼亞、埃塞俄比亞、法國、加蓬、格魯吉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nèi)亞、幾內(nèi)亞比紹、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萊索托、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維、馬里、馬耳他、毛里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尼日爾、尼日利亞、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塔爾、羅馬尼亞、俄羅斯聯(lián)邦、盧旺達、沙特阿拉伯、塞內(nèi)加爾、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南蘇丹、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原產(chǎn)地不確定:斯里蘭卡、蘇丹、斯威士蘭、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亞、泰國、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
旅鳥:安提瓜和巴布達、剛果、芬蘭、岡比亞、冰島、愛爾蘭、利比里亞、挪威、俄羅斯聯(lián)邦、圣赫勒拿、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圣多美與普林西比、塞舌爾、塞拉利昂、英國。
分布不確定: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jù)《服務條款》,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wǎng)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wǎng)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wǎng)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wǎng)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jù)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