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田保護區(qū)的一只小坡鹿從灌木叢中鉆出來,進入生活區(qū)后接受工作人員和附近居民的撫摸。 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攝 | | | 2005年4月,邦溪保護區(qū)工作人員為180多頭受鐮形扇頭蜱侵害的坡鹿滅蟲。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 |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G225國道自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下文簡稱大田保護區(qū))門前穿過,400余頭海南坡鹿肆意撒歡在保護區(qū)內的一片天然草場,不過數(shù)百米之隔,一輛輛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而當汽車由G225國道拐至310省道時,距離海南邦溪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下文簡稱邦溪保護區(qū))的另一群坡鹿更是只有咫尺之遙。 這似乎是一種隱喻:人與鹿的距離是如此之近。又或者說,海南坡鹿幾乎是繁衍生息在人類世界的夾縫中。為還給這群原野精靈一個安心棲身之所,眼下,一輪關于其棲息地改造與擴大的保護工作正有序展開。 仿野生狀況下進行人工干預 1月8日下午4時許,邦溪保護區(qū),數(shù)十頭海南坡鹿忽然成群聚集。小家伙們伸長了脖子,一邊來回踱步在草地間,一邊朝十米外的小徑對面張望,似乎在等待著什么。 幾分鐘后,一輛皮卡終于緩緩駛來。將一車煮熟的玉米粒傾倒而出,管護員開車轉身離去,此時鹿群終于按捺不住,朝投食點飛奔而來。 這樣的默契得益于日復一日的習慣養(yǎng)成,每年一到旱季,邦溪保護區(qū)的管護員們都會在固定時間給鹿群投食玉米粒、樹葉、牧草,甚至制作紅鹽土以供它們補充微量元素。 “要想喂飽保護區(qū)的250余頭坡鹿,一年到頭至少要花五六萬元的經(jīng)費,光玉米粒每天就得消耗近百斤。”邦溪保護區(qū)管理站站長王合升說,保護區(qū)會在每年11月到來年3月、4月處于持續(xù)干旱狀態(tài),降水稀少導致坡鹿的可食飼草十分短缺,這時他們必須進行人為投食,以確保坡鹿口糧無憂。 同樣地處瓊島西南部,大田保護區(qū)多年來也頻頻遭遇旱情侵襲,甚至出現(xiàn)坡鹿因干旱缺水大量死亡的悲劇。為應對旱情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保護區(qū)探索出一系列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開渠引水、修建蓄水池,及時清除雜草雜灌,并補種上千畝象草、柱花草等坡鹿喜食“口糧”。 對于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來說,一定程度的人為干預固然必要,但這不禁也引發(fā)部分人的擔憂:海南坡鹿種群是否已經(jīng)衰退到必須人類出手援助才能得以存續(xù)? “海南坡鹿本身的種群繁殖能力并不存在問題,保護區(qū)的氣候條件、植被、水源和地理位置等自然環(huán)境,也十分適宜海南坡鹿的生息。”在大田保護區(qū)管理局副局長余法升看來,假設沒有人類活動干擾,坡鹿完全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棲息,“就算遇到了干旱天氣,鹿群在這片草地找不到食物,還可以遷徙到另外一片草地覓食。” 然而在人類活動無孔不入的今天,如此“假設”似乎早已成為一個偽命題。 對于海南坡鹿來說,被營造成仿野生環(huán)境的保護區(qū)或許是目前為止最好的歸宿。而在保護區(qū)面積有限的背景下,通過人工干預盡可能地提高棲息地質量,也實屬應有之策。 棲息地“縮水”致種群密度過高 坡鹿在海南擁有大田保護區(qū)、邦溪保護區(qū)、文昌保護站及猴獼嶺保護區(qū)四個棲息地,總面積達130多平方公里,約占海南島面積的0.4%。海南林業(yè)部門估算,目前海南坡鹿種群數(shù)量約為700到800頭,這意味著每頭坡鹿平均擁有0.16到0.18平方公里的活動范圍。 看似還算寬敞,然而事實上,它們的“實際可居住面積”遠遠達不到這一標準。 到訪邦溪保護區(qū),會看到一幅巨大的保護區(qū)遙感影像圖懸掛在管理站辦公樓內。影像圖色塊斑駁呈割裂狀,農(nóng)田、村莊及林地依稀可辨,其中草頭、南丁2個管護點偏居保護區(qū)的東南一隅,以管理站為依托的另一個管護點則位于保護區(qū)紅線之外。 “3個管護點面積加起來約有1平方公里,連保護區(qū)總面積的1/3都不到。”王合升坦言,人與鹿爭地的矛盾自保護區(qū)成立之日起便存在,盡管過去數(shù)十年間陸續(xù)有將近百戶村民從保護區(qū)遷出,但依舊存在不少歷史遺留問題,導致保護區(qū)實際可利用面積遭遇“縮水”。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xiàn)在大田保護區(qū)。大田保護區(qū)于1976年成立時劃定的管理面積為25.33平方公里,后遭周邊牧場、村莊“侵入”,面積減少至1983年的13.66平方公里。盡管3年后保護區(qū)晉升為國家級,其土地依舊未能幸免地遭遇各種蠶食,最終縮減至目前的13.14平方公里。 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盧學理等人也曾在《猴獼嶺野放坡鹿種群與棲息地現(xiàn)狀》一文中介紹,盡管猴獼嶺保護區(qū)面積達122平方公里,但由于區(qū)內多高山密林,野放至此的坡鹿主要集中在與大廣壩水庫相鄰的平緩草地,活動面積不過10平方公里。 可見,海南坡鹿的種群密度其實已經(jīng)相當之高。盡管各保護區(qū)采取了一系列生境改造舉措,但棲息地不足給坡鹿種群增長帶來的不利影響依舊與日俱增。 將在猴獼嶺建立海南坡鹿野放基地 遵循有效種群概念,海南坡鹿要想保持種群的遺傳變異多樣性,基礎種群的數(shù)量必須達到3000頭左右。而如今坡鹿種群增長進入瓶頸期,最大的原因便是棲息地的不足。 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擴充坡鹿生存空間的有效途徑共兩種:一是擴建現(xiàn)在棲息地,二是進行遷地保護。目前,邦溪保護區(qū)已向上級部門提出擴建現(xiàn)在棲息地圍欄的申請。至于遷地保護,坡鹿還能遷去哪兒? “海南島是海南坡鹿的故土,絕大部分地區(qū)都適宜坡鹿的生存。”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退休研究員袁喜才看來,只要滿足食物比較豐富的灌木草地生境、地形相對平緩、水土條件較好、交通比較方便、受外界干擾較少等條件,都可以作為坡鹿的遷出保護地。 隨著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加快推進,被納入體制試點區(qū)、受到最嚴格保護與管控的猴獼嶺自然成為首選。 “眼下,我們正規(guī)劃在猴獼嶺適宜坡鹿棲息區(qū)域建立海南坡鹿野放基地,對放生種群進行實時定位檢測,定期評估其食物資源及生存狀況,及時采取必要的人為干預措施。”在省林業(yè)部門有關負責人看來,保護海南坡鹿的意義,并不是讓它們安逸繁衍到多少數(shù)量,而是要盡可能幫助它們在仿野生環(huán)境下學會覓食與生存的技能,從而讓它們在適當?shù)臅r候真正回歸野外。 擴大坡鹿棲息地的工作已然被提上日程,而關于坡鹿的“身世之謎”也亟待揭曉。 “海南坡鹿到底是泰國坡鹿亞種還是一個獨立種群,學界仍然存在爭議,目前我們正加大這方面的科研力度。”王合升坦言,盡管近年來坡鹿保護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基層管護力量薄弱等問題。他也期待著,隨著野生動物保護成為社會共識,能有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坡鹿保護工作中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