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持續(xù)喪失嚴重威脅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探究物種滅絕風險的分布格局及其驅動因素,對于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和維持機制至關重要。然而,在地形和氣候高度異質的國家,其滅絕風險往往受到范圍或尺度效應的復雜影響,這大大限制了相關結論的可靠性。我國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針對我國物種滅絕風險開展大尺度的綜合研究,對于準確預測生物多樣性變化趨勢、科學制定針對性保護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植物園(南園)植物大數據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團隊基于涵蓋我國27185個被子植物物種的生命之樹和202萬條縣級分布數據,探討了我國被子植物滅絕風險的空間分布特征和區(qū)域差異。進一步綜合進化、氣候、植被結構、地形及人類影響等五方面24個因子,構建了3套共12個適配不同空間尺度的模型,全面解析了我國被子植物滅絕風險的驅動因素。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被子植物的滅絕風險在空間上顯著聚集。整體來看,南方植被區(qū)的瀕危狀況比北方更加嚴峻。進一步的分析表明,滅絕風險的空間分布受生物多樣性內在及外在雙重驅動因素影響,且主要影響因素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差異顯著。在全國尺度上,滅絕風險主要受植被結構因素影響,其次是氣候和進化因素。在區(qū)域尺度上,中國南部(包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qū)和熱帶季雨林區(qū))的滅絕風險主要由氣候因素主導;中國西部(包括溫帶荒漠區(qū)和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區(qū))由植被結構因素主導;而中國北部(包括溫帶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區(qū)、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qū)和溫帶草原區(qū))則由進化因素主導。
該研究首次展示了我國被子植物滅絕風險的空間聚集性和驅動因素的尺度依賴性,強調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復雜性和緊迫性,對于理解我國被子植物滅絕風險現(xiàn)狀、預測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并制定針對性保護措施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相關成果于近日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國家植物園(南園)趙莉娜工程師為第一作者,陳之端研究員和魯麗敏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伙伴計劃和中國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促進會等項目資助。
編輯 | 韓藝
審核 | 梁鵬鴻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fā)布的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歸發(fā)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fā)布的轉載作品,由發(fā)布者按照互聯(lián)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無商業(yè)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 聯(lián)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刪除侵權作品。 |